與缽共處 沒學過頌缽音療的我,該從何開始?

 




「頌缽,一定要學才會使用嗎?」

 

頌缽的療癒來自於頻率的感受與共振,在聲音中找到和自己相處的心靈空間。即使沒有老師帶領,也可以先試著以最基礎的敲缽與磨缽,來感受身體的回饋,尋找適合自己的方式。
 

敲缽,是有節律性的吸吐;而磨缽,則是透過動態靜心的過程,讓腦波持續保持在放鬆狀態。這兩個使用方式在沐溫店內很鼓勵客人親身體驗,透過敲缽與磨缽,聆聽聲音,找到自己喜歡的頌缽。

 

【敲缽 讓聲音引領呼吸】

敲缽時,以敲缽棒敲擊頌缽外緣,以穩定的敲擊節奏,搭配呼吸,很適合初學者感受頌缽的聲音。敲下時慢慢吸氣,吸到飽滿之後,隨著缽的聲音落下,慢慢地吐氣。一次一次的呼吸中,你會發現自己被缽的聲音引導著,呼吸越來越緩、越來越長,副交感神經變得活絡,腦波也進入放鬆的狀態。體感上,你會發現壓力、焦慮感,都會相對降低。


 

【磨缽 專注觀察與缽的互動】

放鬆下來之後,還可以嘗試磨缽,更能夠進入動態靜心的狀態。
 

磨缽時,磨缽棒包裹著皮面,以皮面接觸缽緣做圓周運動,透過摩擦力振動,進而發出聲音。磨缽聲音要延續不斷,摩擦力必須是時時向著缽的圓心。每一個的瞬間,角度都在變化,所以非常需要保持專注,時時觀察自己與缽之間的互動。
 

磨缽磨心,在過程當中訓練心性,也觀察身體。「我的手部運動跟缽的聲音反饋有什麼樣的關係?我做了哪些動作讓缽的聲音變高?甚至停下來了?」透過不斷的觀察,心變得靜定,雖然身體在動,但其實非常穩定地處在缽的聲音當中,腦波也是放鬆的。
 

如果還想和頌缽有更進一步的連結,可以把缽放在自己的身體上,如耳朵旁、眉心間等不同的部位,聆聽、感受頌缽不同的聲音和振動,並觀察自己身體的反饋。
 

若要放在身上,會建議使用大一點的缽,振動比較深沉,一般建議可以選擇直徑23-24公分的缽,身體比較寬的人可以嘗試26-27公分的缽,振動感受會更好。


 

 

已加入購物車
已更新購物車
網路異常,請重新整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