療癒的聲音:有機音樂
沐溫的音療,以頌缽、銅鑼為主,亦有使用:雨聲棒、果實種子樂器、沙鈴等樂器,聆聽時讓人體驗到聲音、直接或間接的震動帶給身體的放鬆。聽到這些樂器演奏時,常會有靜心、安定、放鬆、專注的效果,這樣的樂器與音樂,被《聲音療癒練習》作者高爾登稱作「有機樂器」、「有機音樂」。
今天,我們一起來認識,究竟什麼是「有機音樂」、「有機樂器」,以及它們如何具有影響我們身心的力量。
-
在1980年代,即有音樂家提出「有機音樂」的概念。使用「有機音樂」這個來定義自己創作的近代著名音樂家,是獲奧斯卡最佳配樂獎,電影「臥虎藏龍」的配樂作曲者——譚盾。對於譚盾來說,「有機音樂」是使用非正傳統器演奏的樂曲,如用水、紙、石頭等演奏。
譚盾道:「有機音樂不光以我們生活中的自然物質為基礎,更體現了外自然與內心靈的共通。我相信,任何物質都可以互相對話,紙同小提琴、水同樹、月亮同鳥......總之,宇宙萬物中任何一個為小的物質都有自己的聲明和靈魂。正如我們祖先所曰『天地與我為一』。」*
-
這樣萬物互動的想法,將有機音樂的概念延伸到自然的聲音,如:風聲、流水、雨滴、浪濤、葉落、鳥鳴。
我們進入自然環境時,感受到清新、舒暢,不只是因為呼吸的空氣乾淨了,也因為周圍的聲響,不再是都市讓人緊張的人造聲音。
聲音藉由震動傳遞,只要有空間、有空氣存在的地方,都能夠產生震動、頻率、聲音。
我們不只用耳朵聽,也能夠用身體「感受」聲音。中醫即有音樂療癒的記載,《黃帝內經》寫道:「天有五音,人有五臟;天有六律,人有六腑,此人之與天地相應也。」,音律對應了人體的五臟六腑,因此樂曲也是一種治療方式。
現代醫學中也有身體中各種節律的檢測:呼吸、心跳、腦波、神經傳導...,身體的頻率變動時,生理、心理都會產生相應的現象與狀態。比如說:緊張恐懼與急速呼吸和心跳加速相對應。
因此,當你沐浴在自然聲響中,享受它們的聲音,大自然的震動,將你「調頻調音」了一番,而有身心被洗滌的暢快和放鬆。
除了大自然的調頻,許多古老的文化傳統中,都有使用「樂器」來達到身心調整效果,其中所使用的樂器,皆稱之「有機樂器」。
-
*「」段落出自《聲音療癒練習》,趙曼君、高爾登著
-
音療常見使用頌缽、銅鑼,也很適合加入其他有機樂器,藉由演奏聆聽、或是實際放在身上,讓身體「聽」和「感受」音頻的震動,達到淨化、療癒的效果。
有機音樂,指的不是鋼琴、小提琴這類型演奏樂器,而是那些初始為了與神或靈溝通、讚頌、治療、修行、提振士氣、儀式.....等目的所使用的傳統樂器。
許多古老宗教、部落、民族、文化傳統中,都有這樣的樂器存在。
它們大多沒有固定音高,通常沒有為了聽起和諧而必須遵守的樂理,演奏方式即興,跟隨當下的頻率或能量互動,亦或者根據儀式作用,有特定的操作方法。
比如說:古中國的禮器古琴、振奮士氣的號角、鑼鼓、佛教讚頌的法螺、丁夏、薩滿儀式的鼓、多國原住民或部落都有使用不同種類口簧琴;「人聲」也是一種樂器,如:蒙古呼麥、布農族八部合音,以及不同宗教的儀式中的誦經、聖歌吟唱。
從列舉的使用情境中發現,這些樂音,最初大多都是為了良善目的所使用。因此,從製作樂器時,便在樂器中注入了善念,使用時也是為了更高的目標謹慎的演奏。
《箭藝與禪心》一書中提到,「禪」必須透過學習一種「藝」來修,精通一項技藝,是與真我對話、與萬物對話的方式,「藝」是一個媒介,如同演奏的樂器是一個媒介,人們透過它來達到靈性提升。
-
“
「泛音」是有機樂器演奏和音療中很重要的一個要素。
自然界的物體發生震動時,都不是單一頻率,而是許多頻率疊加而成。一個聲音中,最低的音頻稱為「基頻」,也就是所謂的「音高」,而其他頻率較高的音頻即是「泛音」,泛音影響這個聲音的「音色」。
當泛音的頻率越大,它的聲音會越明顯、越大聲。敲擊銅鑼或缽時,會聽見除了主音之外另外許多音高,即是這些泛音的頻率夠大,能在主音之外被聽見。呼麥(喉音唱法)、泛音演唱法中,一人可以發出雙聲的吟唱,也是藉由增加泛音頻率的方式達成。
有機樂器,大多具有多樣泛音組合,演奏時聆聽泛音層層疊疊的環繞,泛音震動所帶來的身體感受也更加豐富。
人體乃至於空間、大自然中,都有許多不同的頻率震動,而這些有機樂器多樣的泛音組合能對人體、空間產生影響,無論是能被聽見的頻率,或是耳朵聽不見、但是身體感受得到的震動,都能達到音療效果。